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面对新的历史机遇,青海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省乡村振兴工作铿锵起步、坚定前行。
顶层设计绘蓝图
一年多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省委成立了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省委书记王建军、省长刘宁对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安排部署。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百乡千村”示范工程行动方案》;编制完成并发布了《青海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各级党委政府认真履行职责,积极行动,统筹协调;省级有关部门专题调研、研讨交流、积极谋划,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献计献策。万名干部进村入户,开展政策宣讲,乡村振兴战略各项政策措施更加深入人心;6000名各级干部走进课堂,学习培训,提升能力,为振兴措施落实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一批大学生走上服务乡村振兴的岗位,为乡村带去了新鲜血液。
如今,在广袤的高原上,具有青海特点的乡村振兴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具有青海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愈发清晰。
五大振兴绽新颜
按照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五大振兴同谋划、齐推进的思路,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行动,主动作为,五大振兴全面推进。
新年伊始,省委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乡村振兴“百乡千村”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实施。产业振兴以牦牛、青稞为突破,呈现特色品牌更鲜明,三产融合更深入的新局面。都兰县宗加镇哈西娃村大力培育经营主体,枸杞产业和生态畜牧业成为本村稳增长的“主引擎”,2018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98万元;生态振兴以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呈现乡村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大通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将荒山荒坡改造成了花的海洋,既守住了绿水青山,又鼓起了农民腰包;文化振兴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乡村文化价值为抓手,呈现乡风文明新气象;共和县倒淌河镇拉乙亥麻村制定《村规民约96条》,禁止赌博、酗酒等恶习和开挖草皮打垒羊圈、破坏生态等行为,有效遏制了村内歪风邪气,形成了邻里和睦、毗邻友好的良好局面;人才振兴以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造就“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为突破,推动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舞台大显身手;西宁市着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城乡劳动力2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务收入达到14.65亿元。组织振兴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发展村集体经济为突破,促进现代乡村社会治理迈上新轨道。平安区三合镇庄科村通过建立乡村振兴教育实践基地,形成了“党建引领、典型示范、基地带动、产业发展、村美民富”的乡村振兴模式。
2018年至今,省财政安排2.8亿元专项资金,在全省52个村(场)开展了乡村振兴战略示范试点,一批高原新村初绽新颜。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走出了一条由分散放牧到集约经营的发展之路,通过股权量化、按股分红等手段,调动了牧民群众的积极性,让牧民群众充分分享产业发展收益;湟中县李家山镇岗岔村、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贵南县塔秀乡塔秀村、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海晏县金滩乡东达村、玉树市巴塘乡相古村、甘德县岗龙乡岗龙村,就像一朵朵美丽的格桑花,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竞相绽放。细数村里的点滴变化,村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间,生活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牢记初心再前进
大美青海,乡村正兴;不忘初心,未来可期。全省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按照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的新要求,牢记初心再出发,撸起袖子加油干,紧紧围绕《青海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乡村振兴“百乡千村”示范工程行动方案》,积极创新乡村振兴特色亮点,建立健全政策体系,细化实化工作举措,努力形成“生产强产业美、生态优环境美、生活好家园美”的乡村振兴青海样板,奋力描绘高原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