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占安徽省贫困人口的5%、占全市贫困人口的25%,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22.3万人的临泉县,通过六年持续攻坚,21.69万人摆脱贫困,9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由10.52%下降至0.38%。啃下脱贫这块硬骨头,临泉人不惧艰难,敢想敢干,彻底甩掉了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安徽省深度贫困县的帽子,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减贫之路。
由送餐到选餐:“四带一自”促增收
立夏时节,黄岭镇小李庄村民刘玉芝正忙着准备种子、肥料、薄膜,她打算今年再种植6亩麦茬西瓜。自从2016年爱人身患偏瘫后,这个家都靠她一个人打理。两个孩子上学要花钱,四张嘴要吃饭,刘玉芝不甘心日子就这样过下去,主动向种植大户学习西瓜种植技术。由于学习认真,管理到位,当年就获得了好收成。今年春天,疫情好转后,刘玉芝又养了130只小鸡,不但可以增加一笔收入,还可以得到政府提供的3000元补贴,收入越来越稳定。
像刘玉芝这样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的贫困户在临泉县还有一大批,他们成功脱贫靠的是该县推出的“四带一自”脱贫政策。
临泉县在脱贫实践中,大胆创新,探索出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大户带动、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自我发展产业的“四带一自”产业脱贫模式,把“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作为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重要途径,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梳理出“十大工程”惠民政策清单共140项,供贫困村、贫困户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餐”,根据贫困户家庭情况、收入状况等,将贫困户分成A、B、C、D四类,推行“3+2+N”政策享受模式,切实做到精准滴灌、靶向攻坚。对7.01万户贫困户制定了“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让贫困村村村都有脱贫希望,让贫困群众家家都有脱贫门路。先后投入“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资金1.35亿元,扶持202个村,培育到村产业扶贫项目290个,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基地96个,带动2.6万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产业达标1.14万户。
发挥“四带一自”经验发源地的优势,临泉县还在带出更大规模、带出更高质量、带出更好效益、带出更紧密机制、持续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的“四更一增”上下功夫,围绕发展壮大产业,投入“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资金1.35亿元,扶持202个村,培育到村产业扶贫项目290个,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基地96个,带动2.6万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产业达标1.14万户。发挥传统优势,壮大牛羊产业,积极打造“中原牧场”区域公众品牌,推出“中原牧场”牛羊肉等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引进天邦、绿帝等大型牛羊肉加工企业,做大牛羊肉产业的深加工。采取村村联建、村户联建、户户联建等多种模式,累计投入资金8.46亿元,建设165个光伏电站,总规模达125.95兆瓦,2019年底已发电2.92亿度,产生收益2.86亿元。
临泉县把贫困群众就业作为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根本之策,制订了促进就业的政策,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经营实体,按照实发贫困劳动力工资报酬的30%进行补贴。2019年,全县272家经营实体带动1570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发放补贴444.9万元。积极开发面向贫困群众的保洁、护林、护路等扶贫公益岗1.2万个,开办种植养殖等培训班31期,培训贫困群众1513名,实现贫困群众就业1226人。建成就业扶贫车间26个,带动就业721名,其中贫困劳动力224名,带贫率达31%。
从给钱给物到拔除穷根:巨额投资启动脱贫新按钮
疫情过后,姜寨镇段坡村的张晨光对母亲的病情好转有了信心。去年9月,他的母亲查出肝癌晚期,经过治疗,花费6万多元。他和弟弟都在上大学,姐姐外出打工,父亲在家种地,因学、因病让这个家陷入困境。
张晨光说:多亏了“351”“180”医疗政策,要不然我母亲哪有今天。
临泉县委、县政府在脱贫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给钱给物只能改变贫困群众一时困难,要拔除导致贫困的根子,就要从交通落后、教育滞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足着手,穷根不拔,脱贫无从谈起,砸锅卖铁也要改变交通、教育、医疗卫生落后的局面。
2014年以来,临泉县把“打通主动脉、消除断头路、畅通微循环”作为改善交通条件的重要目标,整合各类资金72亿元,修建国省县乡村道路4000多公里,公路密度提升87%,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率达100%,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95%以上。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巷道建设,采取政府引导、适当奖补、村民自治、群众参与的办法,累计修建入户道路1923公里,奖补6479万元,基本实现全覆盖。
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利刃,是临泉县又一重要举措。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30.63亿元,新改扩建教育项目3090个,完成城区新改扩建中小学22所,改造提升农村中小学262所。新增教育用地4922亩,补充教师4653名。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该县还投资4.7亿元,建设皖北经济技术学校,目前该校拥有在校生9769名(其中贫困学生1050名),就业率达91%以上。全县发放各学段教育扶贫学生资助资金1.09亿元,惠及19.37万人次。
因病致贫是贫困群众的一块心病。临泉县委、县政府致力改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2014年以来,累计投资25.18亿元新改扩建公立医院和民办医院,其中投入资金2.8亿元,建设县妇幼保健院;投入资金3.05亿元,建设县医院二期和三期项目;投入资金3.86亿元,完善乡村两级医疗机构标准化、信息化和急诊急救等建设。推进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充分发挥北大附院、省妇幼保健医院、市人民医院等三级医院“传、帮、带”的作用,人民医院通过了三级医院创建批复,县中医院成功通过二级甲等验收,县级脑卒中心、胸卒中心通过验收;建立了覆盖全县的紧密型医共体。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对村医进行清理交流,确定村卫生室人员1609名,优化村医结构,均衡服务力量,消灭了村医“空白点”。落实“351”“180”“两免两降四提高”等贫困人口综合医保政策,自2016年政策实施以来,共报补484.11万人次,总医疗费用16.82亿元,报补资金15.55亿元,报销比例达92.41%,实现了医保制度全覆盖。
从脱贫到小康:脱贫攻坚连接乡村振兴
每天早上,艾亭镇桃花村村民马明浦都要早早起床到村里广场上跑几圈。自从2017年搬进新家,他的笑容就没离开过。已经55岁的他和爱人、三个女儿常年居住在洪河堤坝上,风里雨里艰难度日。县里实施易地搬迁后,他们一家5口住上了125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客厅、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就连城里人也羡慕不已。
保障住房、用水、用电安全,持续优化人居环境,是临泉县提高脱贫质量的重要举措。
2014年以来,该县投入资金4.95亿元,对居住危房的2.36万户实施危房改造,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万户。为从根本上解决陶老、艾亭两个乡镇5个村群众长期居住在洪河坝堤上这个难题,临泉县累计投入1.38亿元,实施易地搬迁工程,完成2430人易地搬迁,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标。
面对群众用水困难,临泉县投资5.4亿元,新建、改造提升及管网延伸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33处,139.5万农村居民(贫困人口15.04万人)喝上了安全饮用水。该县还紧紧抓住全国开展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的契机,大力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实现群众用电安全有保障。
全覆盖整治村容村貌是临泉县实施的一场规模浩大的战役。累计投入1.01亿元开展城乡环境综合专项整治,全面深化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总投资16.5亿元实施垃圾治理PPP项目,实现垃圾全域清运;投资2.78亿元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构建起“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村容村貌为之一新。
不落一户、不少一人,是临泉县对无技术、无劳动能力的深度贫困群众的郑重承诺。该县积极推进低保扶贫“两线合一”,逐年提高农村低保救助标准和救助水平。2014年至2019年,保障农村低保对象22.26万户,发放资金10.22亿元;保障特困供养对象32.57万人次,发放资金2.36亿元;保障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3.35万人次,发放资金2656万元。2016至2019年,保障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对象15.47万人次(其中贫困户7.4万人次),发放资金4960万元;2017年至2019年,保障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对象14.84万人次(其中贫困户12.46万人次),发放资金3828万元。
贫困的帽子甩掉了,但发展之路没有尽头。临泉县严格执行“四个不摘”“四个不减”的要求,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让减贫硕果更香更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