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为贯彻落实嘉兴市委市政府要求,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两区”升级版建设,2018年成立海宁农业经济开发区,按照“1+2”的模式布局,规划总面积7.96万亩,其中“1”为主区尖山新区(黄湾镇),“2”为经济开发区(海昌街道)横山社区区块和马桥街道利众村区块两个分区。
一、要素集聚,布局建设新蓝图
围绕“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水平示范”的基本要求,将海宁市的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农业经济开发区倾斜和集聚,使之成为要素集聚的洼地,优质农业项目和农业人才集聚的高地。
(一)资金扶持,强化政策保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出台新一轮农业产业扶持政策《海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争先创优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重点突出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每年在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整合2000万元用于农业经济开发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镇(街道)按不低于50%给予配套。对于开发区内的农业生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项目,市财政补助力度在同类项目的基础上再提高10%。
(二)统筹规划,保障用地指标。结合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通过永久基本农田调优措施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解决用地空间和用地指标的问题。明确每年统筹安排不少于5%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专项用于支持包括农业经济开发区在内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时,在实际拆旧产生的建新指标中,提留不超过20%作为规划预留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零星分散的单独选址农业设施等建设项目。
(三)人才引领,提供智力支撑。印发《关于支持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海委人才办〔2019〕2号),深入推动“两进两回”行动计划,为农业转型注入新的元素和力量。与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在技术人员培养方面开展战略合作,每年选派农技人员和生产大户到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进行上挂锻炼、脱产学习及知识培训。充分利用海宁市人才政策,通过参加招才引智系列活动,开辟与高等院校、省内外农业专家的交流和联系新渠道,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提高开发区农业企业的科研和技术创新能力。
二、科技助力,延长产业新链条
围绕“数字三农”的建设要求,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集成应用,扎实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
(一)搭建云上平台,助力农户增收。创新开辟“云上助农”直播平台,运用网络云技术,开辟“农业技术培训”“农产品代销”“美丽乡村”三大模块。通过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开展线上培训传授生产管理技术,如直播“春季梨树管理技术培训”,2700多位梨农在线学习梨树疏果技术、绿色防控技术。通过“网红带货”推动农产品线上营销,如直播“一只小番茄的前世今生——‘浙樱粉1号’的种植技术”带动线上线下销售近3000斤。通过宣传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促进美丽经济转化,如“云游村天,似水流年”主题直播,带动了五一小长假期间乡村旅游热潮。截至目前,已开展直播13次,受益农户3万余人次。
(二)紧抓技术集成,提升生产效率。通过生产养殖、加工、分拣、配送等产业链全过程深度融合,赋能现代农业发展。2019年,鑫宁家禽定点屠宰场技改项目落地尖山新区(黄湾镇),公司采用先进的活禽屠宰流水线,通过智能化系统,对屠宰环节进行精细化控制,大大提高了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从活禽进场检疫开始到屠宰完成,整个过程只需要90分钟,屠宰设计能力达到10万羽/日。
(三)加强数字监管,推动优质发展。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终端等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助力农产品生产流通全过程可追溯。开发建设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农业主体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公开系统和数据交换中心“三个系统一个中心”组成的海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截止目前,农业经济开发区内规模以上农业生产主体66家(不含水产)已全部纳入追溯管理。
三、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新模式
围绕“产业兴旺”的工作目标,立足区域发展特色,积极引导和探索“村集体资金入股+农户土地入股”、“公司+产业”等经营模式,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手中的产业要素参与到利益分配中,创造条件让农民积极参与建设。
(一)院地合作,激发发展活力。加大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协作联合,以农业技术服务为手段,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与转化,保持较强的技术后盾。尖山新区(黄湾镇)闸口村突破传统农业的思维,借鉴工业发展新理念,以柑橘产业为重点,采用“村集体+合作社+科研院校”合作模式,建立省农科院柑橘所柑橘种植基地,实施院地合作柑橘种植示范园项目,引进柑橘类新品种7个,加快果树无病毒种苗产业化进程和柑橘品种改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农旅结合,挖掘发展潜力。依托现有资源,实现旅游和农业的深入融合。尖山新区(黄湾镇)尖山村面对民宿发展热潮,以“公司+村集体+农户”经营模式,引进社会主体开展专业化运营,把村民的闲置房屋改造成精品民宿,挖掘带有文创气质的农产品,手工体验活动,丰富民宿的产品内容和体验。通过激活空闲农房和整合碎片化资源,实现公司、村集体、农户三方共赢。
(三)电商创业,增添发展动力。开展农产品销售移动电商培训班,借助电商平台,引导农民转变销售方式。尖山新区(黄湾镇)村民化身水果电商,采用 “我搭平台+村民供货”销售模式,由创业团队通过微信和淘宝等网上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与周边中小果农达成合作意向,由周边中小果农提供枇杷、桃子、杨梅、火龙果、无花果等水果货源,打造区(镇)水果销售的一张名片,为本地优质水果打开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