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荆楚“三农”发展新辉煌 书写全面小康“三农”新答卷

发布日期:2020-12-23 13:20:53   来源 : 农业农村部网    作者 :admin    浏览量 :1926
admin 农业农村部网 发布日期:2020-12-23 13:20:53  
1926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努力克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冲击,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重中之重,统筹推进“三农”各项重点工作,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显著,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作出了重大贡献,农业“压舱石”和“三农”战略后院作用更加凸显,向农业强省建设迈出坚定步伐。

  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增强 农业强省底盘更加厚实 

  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始终坚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力抓好“米袋子”“油瓶子”“菜篮子”。千方百计保护耕地红线,超额完成385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着力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基地和高标准农田,推动良种良田良机良法配套实施,推动经济作物提质增效和畜牧业渔业转型升级。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七连丰”,连续8年站稳500亿斤以上, 2020年粮食总产544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460公斤左右,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线,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湖北贡献”。“油瓶子”“菜篮子”“果盘子”供应充足,较好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多样化消费需求,让更多人“喝长江水、吃湖北粮、品荆楚味”。

  现代农业基础持续巩固 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 

  “十三五”期间,全省农业农村系统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持续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科技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聚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调减低质低效水稻面积200万亩,优质水稻、小麦种植面积占比超过77%,“双低”油菜种植面积占比超过95%,“粮改饲”“油改饲”面积达到140万亩以上。畜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全力打好非洲猪瘟防控攻坚战和持久战,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渔业加速向前迈进,小龙虾、鳝鳅、河蟹三大特色产业发展迅速,“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总面积达到69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规模居全国第一。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加快推进,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六连(年)减;畜禽污染物资源化利用设施配套利用率80%以上,资源利用率达7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连续8年保持在98%以上,位居全国前列。

  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率先建成全国首个省级耕地质量大数据中心,全省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达到1000个(国家级监测点38个),高标准农田累计达到357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8%。农田水利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跨域,逐步建成防洪、排涝、蓄水、灌溉等完整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全省各类农机具保有量达到1282多万台(套),农机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拓展,实现农业生产全程覆盖,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2%。22个县市进入国家级主要农作物率先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行列。农业科技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突破60%,比2015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全省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6%。武汉市成为全国第5个获批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数字农业建设加快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全面发展,12316农业综合服务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融合发展,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比例达到15%,信息进村入户试点范围扩大到14个市州47个县(市、区)。“互联网+北斗+农机”的机信融合更加深入,在全国率先大范围示范推广北斗农机终端,累计安装北斗农机终端16528台,累计监测作业面积2550多万亩。

  乡村产业加快发展 农村经济活力彰显 

  “十三五”期间,全省各地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村经济活力渐强,成功打造粮油、蔬菜、生猪、水产4个千亿级骨干产业。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5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就业最多、效益最好和农民获利最多的产业。产业融合载体集群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全面启动,各地田园综合体打造方兴未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持续推进。全省创建4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5个省级农业产业化园区,创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9个,农业产业强镇14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截至2019年,全省发展家庭农场3.7万个,农民合作社10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2.5万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71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三乡工程”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收入2019年达到434亿元,累计接待游客1.27亿人次。建成79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19年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45亿元,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近700亿元。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农产品地理标志拥有量154个,居全国第三、中部第一。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到4586个,总量规模位居全国前五位。宜昌蜜桔、潜江龙虾、荆州鱼糕等8个农产品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19年100个具有代表性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乡村振兴开局良好 

  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决定》,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稳步推进,乡村治理有序推进,农村面貌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全面完成通20户以上自然村公路建设任务,行政村实现100%通硬化路。行政村光纤和4G网络覆盖率超过98%,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累计投入资金100多亿元。全省改建农村无害化户厕324.39万户,2.3万个村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和“五沿”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89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建成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977座,农村生活垃圾以“五有”(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为标准的治理村达到96.2%。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社会保障城乡贯通、公共服务城乡互通进程加快,城乡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9.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逐步提高。城乡义务教育县域均衡基本实现,农村学前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每个乡镇至少建有一所公办中心园。农村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电影“月月看”、书屋“村村有”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受群众欢迎,农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乡村治理稳步加强。“红色头雁”工程进一步落实,党组织领导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村民自治实践进一步深化,村规民约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成效明显。农村移风易俗加快推进,“十星”创建在全省行政村实现全覆盖,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建立,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农民收入明显提升。农民收入提前实现翻番目标,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019年突破1.6万元,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2.28:1。农村消费能力持续增强,恩格尔系数由30.1%下降到27.1%。

  决战决胜产业精准扶贫 农村全面小康胜利在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紧盯特色产业、绿色农业,做好“立特色、兴产业、强主体、固联结、扶科技、保增收”六大文章,不断巩固提升产业扶贫成效,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到2019年底,超过94%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到产业扶贫中,50%以上的贫困户依靠特色产业脱贫。贫困地区特色产业迅猛发展,全省贫困地区基本形成“县有支柱产业、乡镇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基地、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水电路房网基本实现全覆盖。贫困地区带贫益贫效果显著,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507个深度贫困村每村有2个以上带动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地区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37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同期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随着农村经营制度、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农垦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等各项改革的顺利推进,农村改革“四梁八柱”基本构建,为“三农”发展注入源源动力。农民分享了更多改革红利,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持续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并享有更多财产权利。截至2019年,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颁证率达到96.5%。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2362万亩,承包地流转率达到39.3%。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2万多个,覆盖89.3%的乡镇、78.5%的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签约率达到76%。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更加厚实。历史性摸清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底,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数量达39个,为全国改革探索了宝贵经验。

  回望“十三五”,过去的5年,是始终贯彻落实“四个切实”“四个着力”,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集中力量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实现新跨越,书写全面小康“三农”答卷的5年。过去的5年,我们始终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始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作为“三农”工作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决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始终坚持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坚定不移走市场化道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迈入新时代,新征程即将开启。“十四五”时期,将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我们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湖北由农业产量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守好“三农”战略后院,推动荆楚“三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新局面。

Copyright © 2024 中国农业网络电视 电话:010-59195293 010-6611765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农业部北办公区16/18/20号楼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南楼
投诉建议及业务电话:010-66067899 010-66167899
京公网安110108020233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