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让产业强起来、村民富起来、乡村美起来

发布日期:2022-12-26 17:24:53   来源 : 农业农村部网    作者 :admin    浏览量 :1142
admin 农业农村部网 发布日期:2022-12-26 17:24:53  
1142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发展和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激活农村各类要素潜能,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实现强村与富民结合。”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推进农村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前进方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一农村“三变”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农村产权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是盘活农村现有资源资产,用活投入农村的各类资金,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帮村富民的点金石。重庆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2021年度全市共清查核实集体土地1.08亿亩、集体资产1176亿元。全市9200个村级、85000多个组级集体经济组织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累计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3810万人次。

  9000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完成登记赋码,有了统一的“身份证”。在稳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推动农村“三变改革”的新时代实践过程中,重庆也涌现出一批“敢闯敢干,唯实争先”的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  

  (一)致富带头人“橙香小院”义务传授技术  

  “老廖,果子采摘时千万要紧贴着果蒂剪,蒂把留长了容易伤到果皮,不仅影响卖相,还容易戳伤果肉……采摘后剪枝一定要按照口诀来,剪上不剪下,剪外不剪内,剪强不减弱,剪吊不剪翘……”12月21日,冬日暖阳洒在荣昌区清流镇马草村“橙香小院”的农家院坝,暖阳下“小院讲堂”——柑橘采收与剪枝护理,现场开讲。讲课的不是专家教授,而是乡亲们身边的老熟人秦兆宏。

  秦兆宏是清流镇马草村的党支部副书记,同时也是荣昌区人大代表、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获得者、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市乡村领军人才、重庆市首届杰出英才奖获得者、重庆市模范退役军人……从马草村建立“橙香小院”以来,他又成为义务传授技术的党员志愿者,定期到“小院讲堂”和田间地头义务为村民群众传授柑橘种植技术。在村里一提起秦兆宏的名字,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他可是一位一心为我们农民办实事的带头人!  

  他和书记敖晓刚等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当地村民通过敢闯敢干的精神、勤劳的双手和14年的坚守,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引领和带动全镇2000余户村民,发展柑橘产业1万余亩,实现年产值6000余万元,农户年均增收4000多元,帮助了本地57户贫困户如期脱贫,解决了500多名群众就地就业。所培育的柑橘产品在第二届三峡杯优质晚熟柑橘中荣获金奖,并出口到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实现了荣昌区水果出口零的突破,也是重庆血橙的首次出口。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返乡创业 誓把荒村换新颜

  但是,2008年以前的清流镇马草村却并非现在的模样,而是村如其名:这里四处荒地,野草丛生,村里青壮年都相继外出打工,剩下的几乎全是老人和孩子。而正是这一年,秦兆宏辞去了在重庆大学的工作,舍掉在重庆主城安逸的家,带着老婆孩子回到了马草村,开始了回乡创业的漫长“果农”生活。

  “决定回来,我也纠结过,毕竟当时在主城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还有住房和2间门面。”秦兆宏说。2008年发生5.12汶川大地震,秦兆宏接到老家父母忧心忡忡打来的关心电话,这让他有了想回家乡发展的想法。2008年年底,秦兆宏下定了决心回到家乡陪伴父母,帮助村民改善村子里的落后面貌。拖家带口回到老家容易,但接下来做什么开始让秦兆宏犯难了。当时的马草村,留在村里的几乎都是老人,七零八落种地植着的一些农作物和橙子树,乡亲们买东西还靠肩挑马驮,秦兆宏走在田间地头,心中五味杂陈,经过仔细思考,秦兆宏最后决定把创业的起点落在这一个个橙子上。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从小就爱吃橙子,不管是去到部队当兵,还是后来退役工作,都特别喜欢买橙子吃,这也可能是我当时果断选择种植柑橘的原因吧。”秦兆宏笑着说道:“种橙子可不能象以前那样一家一户散着种,一定要走科学化和产业化种植的道路。”  

  遭遇危机 “军人精神”渡难关  

  2009年初,秦兆宏开始深入市场调查,反复做亲友、村民们的工作,把土地流转过来种植塔罗科血橙,第一年发展300亩。“我当时向村民们承诺让他们不离乡不离土,既收土地租金又打工挣钱,年底还可参与分红,这得到了大家的理解支持,随之而来果园的发展便开始起步了。”秦兆宏回忆说。随着柑橘规模化的种植,马草村原来满是荒草的“馒头山”渐渐披上了绿装,这让秦兆宏准备在2011年加大投入,大展拳脚。然而,创业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2011年,秦兆宏遇到了创业以来最大一次危机。“那一年因下大雪,霜冻使整个果园几乎绝收,当时备受打击,情绪低落到了极点。”秦兆宏回想起当年,眉头皱了皱,“最困难的时候差点资金链都断了,我和妻子商量后以几十万的价钱贱卖了主城的住房才保住了这片基地。”秦兆宏虽然心疼,但他认为要决心做一件事就一定得坚持做下去。创业道路上的艰难困苦并未动摇过秦兆宏的理想信念。他告诉记者,自己是部队出来的,部队培养了他的“军人精神”,这点困难不算什么,咬咬牙就坚持下去了。据了解,秦兆宏在部队服役期间,曾先后受部队嘉奖3次,获“优秀士兵”称号1次,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班长。  

  帮助乡亲脱贫增收 血橙实现首次出口  

  从2012年开始,秦兆宏的种植产业逐渐好转,犹如果园里的柑橘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而经果林也从原来的300亩逐步扩大到3000余亩,实现了规模化种植,主要有塔罗科血橙、纽荷尔香橙、沃柑、西柚等10几个品种,亩产达1500公斤以上,将山、地、树的潜能与活力释放得淋漓尽致,也让马草村彻底改头换面,把从前的荒山早已变成了如今的绿水青山。柑橘产业的发展受到荣昌区的高度重视,秦兆宏的血橙在荣昌区相关部门及海关的帮助下,2019年4月,24吨血橙从马草村发往深圳港,出口到印度尼西亚SAK集团,实现了重庆市血橙首次出口。不仅如此,秦兆宏还成立了重庆兆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形成了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血橙的电商销售。为了扩大品牌影响力,秦兆宏为橙子统一注册了“海棠香橙”品牌。目前,血橙主要销售的电商平台除了公司自己打造的公众号“兆宏农业”外,也借助荣昌本地的电商销售平台“在村头”实现创收。自己富了,秦兆宏还积极投身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当上乡村致富带头人。为保证农户利益和公司的长足发展,秦兆宏则制定了“四免一统一”和股份合作两种运作机制:免费提供果树苗,免费送农户外出培训,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免费为农户购买农资农具,为农户统一包装销售。股份合作即农户以耕地入股,3年后公司付土地入股金,5年后公司盈利的5%分配给入股农户。

  56岁的廖在六原来是村里的建档贫困户, 一家4口,上有95岁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下有2个正在读书的小孩。一家子都靠他在秦兆宏的果园打工,和他自己种植几亩地的血橙养活。“以前自己一个人干农活儿,全家4口人吃饭都恼火,欠了很多债。自从把2亩的土地托管给公司,又到秦兆宏的果园来打工以后,当年就实现了脱贫,现在年均至少能挣四五万块钱!”廖在六笑着告诉记者。目前,像廖在六这样原来籿里的贫困户在秦兆宏果园上班的有7人,另外还有8名残疾人。而秦兆宏自己帮扶的5户贫困户都种上了柑橘,早已全部脱贫。  

  共同富裕 柑橘产业带动集体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秦兆宏还利用村里“橙香小院”的“小院讲堂”邀请农业技术专家来基地开展专题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凭借柑橘产业带动集体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在秦兆宏的努力下,通过推进山坡地变经果林地,科学修复退耕林,扩大了绿色生态经果林面积,带动全村3312人发展水果、林下蔬菜种植、肉牛产业,致富增收。秦兆宏告诉记者,由于现在种植血橙的果农增多,血橙的成熟时间又相对固定,果子在同一个时间段集中上市,可能出现产品滞销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7年底,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投入260万元建成了一条柑橘清洗、分拣生产线和一座1200平方米的冷库,冷库可以储藏3000吨鲜橙,解决了果子销售的后顾之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秦兆宏的带动下,全村800多户农户发展柑橘产业,合作社解决就业100多人,每人每年增收2万余元。他还带动邻近村、镇柑橘产业发展,辐射了5个镇、4万多亩,带动2000多户农户发展柑橘产业。回乡创业14载,昔日的荒山变成了如今硕果累累的“金山银山”,老百姓脱了贫、致了富、增加了收入,产业带动整村成为“重庆市美丽乡村”。现在的清流镇马草村,由内向外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我就会一直坚持走下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我也相信马草村的未来会越来越好,乡亲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美。”秦兆宏坚定地说。  

  (二)“小老板”回乡当起“领头雁”  

  无独有偶,在渝北大盛镇,也有这样一位家喻户晓、敢闯敢干的80后乡村致富带头人。他就是大盛镇青龙村党总支书记黄志。从24岁到34岁的十年间,他从一个在外打拼的“小老板”,毅然转身成为带领乡亲们致富增收的“领头雁”,在家乡的土地上建成重庆市第一个丘陵山区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于一体的现代化水果产业基地,把原来的“空心村”变成了果实累累的美丽新乡村。大盛镇青龙村位于御临河边,是典型的丘陵地貌。过去,这里的土地较为分散,面积偏小、不规则,是农村典型的巴掌田、鸡爪地,这样的“先天条件”导致青龙村耕作条件极差,2017年前,因为农业效益较差,纯农业收入年人均不足2000元。全村50岁以下青壮年90%都选择外出务工,导致全村70%的土地处于撂荒状态,青龙村一度变成“空壳村”。

  黄志也是青龙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大军中的一员,中学毕业后就离开老家到重庆主城打工。几年后,凭借着胆识和灵活的头脑,黄志做起了建材生意,一年有20余万元的收入,算是一个“小老板”。2010年春节,黄志回家过年,在村民们的聚会中,大家聊起国家如今的农村政策和机遇,以及青龙村的落后情况,黄志敏锐地感觉到农村蕴含的巨大机遇,24岁的他毅然选择回到了家乡,干一番事业。他说原因很简单:“我是农民的儿子,这里是我的根。”

  一心一意为村民办实事

  黄志2010年回村后,一边流转土地搞蔬菜种植,一边担任村综治干部。黄志发现,由于青龙村电线线路老化,村民用电经常得不到保障,许多人不愿缴电费。黄志便便走家串户与村民交流谈心、多次组织院坝会,渐渐地,村民被黄志的诚心打动,最终一致同意缴纳电费,打破了僵局。随后,他又协调电力部门对陈旧的电网进行改造,全村终于用上了安全,一举解决了困扰村里长达13年的用电难问题。

  后来,村里要建粮食储备库,全村有86栋房屋处于征地红线内,需要拆迁。村民因担心安置问题,不配合征地拆迁工作。“一定会让大家住进新房子,过上新生活!”黄志和其他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动员工作,让村民们逐渐转变了想法。现在,青龙村在太和场建起了人居环境示范点,到处是整洁的院落,亮堂的房屋,整齐的绿化树。村民住进了“别墅式”新居,有的人家还开起了农家乐。

  发展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2016年,黄志当选青龙村党总支书记,“只有把产业发展起来,才能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作为村里的带头人,黄志定下了上任后的第一个目标。2018年,为了能抓住渝北区在统(景)大(盛)路沿线建设柑橘产业带的发展契机,黄志带领大家开始了整村土地宜机化整治,并在其中探索出“六改促六变”工作法,即零改整,变零碎地块为成片土地;坡改缓,变“肩挑背磨”为机械耕作;劣改优,变低效作物为高效作物;瘦改肥,变滥施化肥为精准施肥;租改股,变简单流转为股份合作;分改合,变分散经营为集体经营。找到了一条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经过土地宜机化整治,青龙村可耕种土地由原来的1400亩增加到了2350亩,曾经的鸡爪地、巴掌田被改造为现代化高标准农田,这也弥补了机械无法耕作的弊端,并且吸引了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乡,为大面积栽种果树提供了契机。

  智慧果园用上各种“洋机器”

  土地宜机化整治的第二年,青龙村因地制宜栽植了大雅、沃柑、血橙等优质晚熟品种。为进一步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青龙村还打造了全国首个丘陵山地无人数字化果园管理平台。平台可开展果树长势AI诊断,实施果树肥水管护、病虫防治、中耕除草等管理措施。在市农科院的支持下,青龙村还搭建了5G基站,三十余台无人除草机、无人植保机等设备与基站连接后,可提前规划好线路,实现无人作业。

  宜机化整治之后的青龙村变了模样,一个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于一体的丘陵山地现代化水果产业基地徐徐展开:原本的小田变成大田、山地变成缓坡,以前农机根本不能到达的土地上,留下各种农机的“身影”;郁郁葱葱的柑橘树长势格外喜人。聊起这个现代化的水果基地,65岁的村民黄福全很是感慨:“当了大半辈子的农民,用惯了锄头,现在用上‘洋机器’还有些不习惯。”他笑着说,“机器比人能干。以前种柑橘,整地、挖洞、栽种、施肥……人天天困在地里。现在省时省力,以前20个人干的事,现在两个人就能干下来。”“以30亩柑橘地喷洒农药为例,以往6个工人要工作一天,但无人机喷药1小时就可以做完。”黄志用一组简单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如今,青龙村种植晚熟柑橘4万余株,行间还套种大豆、荞麦、土豆等特色经济作物一千余亩,改变了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传统产业模式。据统计,通过数字化无人果园建设,可节约用水60%以上,亩均节约化肥使用量10公斤以上,过程管理费用降低50%以上,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80%以上,一级果品率提高40%以上,果园亩均增收达8000元。

  集体经济换发乡村新活力

  “现在我们的收入高了,还住进了‘别墅’里,生活好安逸嘛!”提到这几年的生活变化,青龙村村民都笑得合不拢嘴。原来,在宜机化整治土地、开展股份合作的基础上,青龙村将土地经营模式由零散耕种改为集体经营,全村517户村民以土地入股,成立大盛镇青龙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并制定了“8+2+1”的集体经济分配模式:将经果林收益的80%直接分红给农户,剩余的20%归集体;果园行间套种作物收益的100%归村集体,再以户籍股的方式直接分配给农民,既促进了集体和农户增收,也改变了村民“单打独斗”的局面。2021年2月,青龙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举行第一次分红大会,517户“股东”共领到了101.2万元分红款,平均每户分红近2000元。“青龙村目前整理的宜机化土地共2350亩,其中1800亩种植了中晚熟柑橘,同时套种林下作物,预计2024年进入丰产期。”黄志算了一笔账:进入丰产期后,全村将实现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人均年收入增长1万元以上。“到那时,将有更多的游客可以进村享受田园采摘,农家休闲娱乐,体验浓郁的‘乡愁文化’。”

  如今的大盛镇青龙村,田成块、路相连、渠相通,处处白墙黑瓦、花红柳绿。曾经的“空壳村”,一朝蝶变,成为宜居兴业的“重庆市市级生态村”。黄志也被市政府授予“重庆市乡村振兴贡献奖”和乡村领军人才等荣誉。

  重庆集体经济取得丰硕成果

  在巴渝大地一个个生动实践的背后,是重庆支持区县统筹涉农资金,支持区县因地制宜探索产业带动型、资源开发型、服务创收型、租赁经营型、项目拉动型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稳步推动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多渠道、多类型、多元化发展。来自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取得经营性总收入18亿元,村均收入19.6万元;截至2022年三季度,全市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15.5亿元,村均收入17.7万元。借助集体经济的稳步发展,农村“三变改革”有了坚实基础。2021年,全市“三变”改革试点村累计达2234个,占比24.3%。全市68个乡镇开展“三变”改革整乡镇试点;截至2022年三季度,全市“三变”改革村稳步扩大到3797个,占比超过40%。

村民
土地
秦兆宏
青龙村
Copyright © 2024 中国农业网络电视 电话:010-59195293 010-6611765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农业部北办公区16/18/20号楼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南楼
投诉建议及业务电话:010-66067899 010-66167899
京公网安110108020233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