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农“新引擎”

发布日期:2023-08-16 14:57:37   来源 : 农业农村部网    作者 :admin    浏览量 :686
admin 农业农村部网 发布日期:2023-08-16 14:57:37  
686

  有一个地方,在“科学的春天”和“改革的春风”中催生并发展壮大,是我国最大、世界少有的科教智力资源密集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指示,寄予殷切期望。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首次走出中南海,就把课堂搬到了这里。

  它就是中关村。从一片田地、一条电子街,到中国第一个新技术园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从最初的100平方公里到如今遍布北京的17个园区,它早已超越地域范畴,成为面向世界、引领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一张名片、一个象征、一面旗帜。

  当“中关村”品牌延伸到农业领域,并在首都北京落地生根,农业中关村意味着什么,如何向中关村的创新制度体系学习?在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农业中关村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如何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在建设世界一流农业中关村、奋力打造科技强农“新引擎”上,北京市有着怎样的创新举措和路径探索?

  盛夏时节,记者深入北京市各区采访,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深切感受正在崛起的农业中关村蓬勃的创新活力。

  为何打造农业中关村?

  ——这是北京发挥表率,带头落实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引领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科技强国贡献北京智慧

  近40摄氏度高温下,炎炎烈日炙烤着京郊大地。

  在位于昌平区小汤山的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个个无人智能“机器兵”不惧酷暑,忙碌在田间地头;在海淀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10万平方米连栋温室内,“番茄森林”果实累累,传统温室里很难越夏的小番茄红得亮眼;在大兴区四季阳坤集约化育苗场,智能化、现代化设备精准调控育苗条件,大大节约了人力……

  这是记者看到的北京市农业科技创新及应用场景之一角。近年来,在引领科技创新和高水平自立自强上,北京被寄予厚望。

  从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明确北京作为“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由此拉开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大幕;到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科技强国号角,明确支持北京等地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再到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北京科技创新发展。

  使命在肩,唯有砥砺前行。北京清醒认识到,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全方位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重要板块。这方面北京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又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坐拥中国顶级的农业科研教育资源,北京资源密度堪称全国之最。拥有涉农科研院所24所、涉农领域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00余家,聚集了约50%的农业领域两院院士,以及专业育种人员1000多人、农业科技人员近两万人。这为整合优势科研资源,打造首都农业科技战略力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对标世界,北京的农业科技还有不小的差距。拿温室种植的大果番茄产量来说,北京已达到每平方米40公斤,国内领先。但相比荷兰,却仅为其产量的70%。虽然北京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7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科技创新路上,北京还有许多难题要攻克。

  “要坚持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在今年的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尹力明确要求,“加快农业中关村建设,打造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今年5月,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北京平谷调研时强调:“加力建设世界一流的农业中关村,引领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在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市长殷勇将农业中关村建设作为加快北京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举措,进行了具体部署,明确要求“落实农业中关村建设行动计划,加快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屡屡被提到,一次次出现在讲话和文件中。自2020年北京市首次提出打造农业中关村以来,“农业中关村”就成了高频热词。作为北京农业科技创新的代名词,农业中关村被赋予了清晰的目标定位和功能布局。

  定位上,承担着服务国家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首都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走在前列的重要使命;目标上,瞄准全球农业科技前沿,着力在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率先突破,打造首都三农发展新高地。“要高标准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把农业科技主动融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布局。”北京市委副书记刘伟提出要求。

  空间布局上,分为核心区和辐射区,各区在功能和创新链上互利共促,形成全市“一核心多辐射”协同发展格局;功能布局上,围绕“现代种业、生物技术、智慧农业、智能装备、营养健康、食品安全”六大产业,打造农业“高精尖”产业体系。“以平谷区为重点,各涉农区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在全市范围内构建农业科技创新格局,强化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副市长高朋表示。

  首都北京是世界了解中国农业的窗口,是中国农业走向世界的前沿。农业中关村主动扛起战略使命,向着具有全国引领力和全球影响力的高端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迈进!

  如何全方位推进创新?

  ——打造政策和人才高地,构建创新生态,采用“金三角”模式,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打造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驱车向东北行驶,不到一小时便来到“北京的后花园”——平谷。作为农业中关村的核心承载区,这里正上演一场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新剧。部市共建、高位推进、日新月异,一座农科城正拔地而起。

  如何营造好创新生态,推动各项创新要素在农业中关村全面集聚、深入融合?如何整合“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各方力量,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如何搭建好服务平台,探索面向科研人员的有效激励措施,从而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用足人才?两年多来,北京市及平谷区一直在思考探索。

  2021年10月,农业农村部与北京市高规格签署共建农业中关村框架协议,在政策规划、资金安排、试点示范、技术人才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现代种业发展高地、数字农业先行区和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2022年3月和10月,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的十条措施》《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6年)》先后出台,推动政策、科技、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加速集聚。

  农业科技创新周期相对较长,必须舍得下力气、增投入,长期稳定给予支持。记者看到,每一项支持举措都具体务实,有着十足的“含金量”。此外,北京还专门建立由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的市级协调机制;58项市级行政审批权力下放,由区级行使;支持推动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简称“京瓦中心”)。

  北京市委农工委书记、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彭利锋介绍,京瓦中心是重要创新平台,2021年7月,借鉴荷兰“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的“金三角”合作模式,由北京市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首农、新希望和京东等一流科研院校及知名龙头企业联合成立,被定位为农业中关村的“核心引擎”。

  长期以来,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科研与市场应用脱节、转化率不高等问题制约着农业科技进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而欧美发达国家一般在60%-80%。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一级巡视员马荣才谈到,要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比重,必须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重点放在攻克技术创新的‘死亡谷’难题上。”

  技术成熟度决定了科技成果的质量和科技转化应用的效率。“目前,来自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技术成果大多数技术成熟度低,主要原因是他们过度依赖于财政科技项目,市场介入很少。”马荣才认为,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必须要有企业、社会资本的参与,通过互动营造一个有利于知识生产与转化的创业环境。“所以,在京瓦中心的建设中,一定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采取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相结合、社会资本和财政支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走进京瓦中心,看似普通,却暗藏科技玄机。在苏陀生物食品科技公司,一块色泽明亮的鸡排看似与普通鸡排无异,但它却是人造肉。苏陀科技由欧洲归国博士团队创立,是第一批入驻京瓦中心的企业。公司创始成员康定荣介绍,在以科技手段拓宽食物来源背景下,替代蛋白将是媲美新能源行业的万亿元级市场。“选择京瓦,是因为这里资源集聚优势突出,吸引一批重大项目和创新企业,必将会诞生更多农业领域的‘独角兽’。”

  近三年来,平谷区不断厚植创新沃土,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在土地、交通、人才、政策等方方面面给出满满诚意。为解决京瓦中心用地,平谷区峪口镇创新提出“双向点状供地”模式,中心一期项目也是全市首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带地上物入市项目。为引导“博士农场”走向市场、让科学家成为企业家,平谷从金融扶持、住房安居、交通出行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让农业科研人员、农业学子“拎包创业”。目前,85个“博士农场”获批创建,引入13位院士、400多位博士。

  与此同时,面向世界的农业中关村,正在用开放的姿态招贤纳才。不久前,平谷区拿出目前华北地区最大的高效设施农业地块,以“揭榜挂帅”的形式向全球公开征集“中国·平谷农业中关村高效智能温室项目”的投资建设实施主体。形式之新、力度之大、诚意之深,皆来自北京创新建设农业中关村的决心和底气。

  如何突破“卡脖子”技术?

  ——瞄准全球农业科技前沿,立足“高精尖”,着力在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率先突破,打造首都三农发展新高地

  今年6月,1.55万只“京红1号”高产蛋鸡和1000只“沃德188”快大型白羽肉鸡父母代种鸡,搭乘航班飞抵坦桑尼亚,实现国产肉鸡蛋鸡品种出口“零的突破”。

  “京红1号”和“沃德188”就来自平谷农业中关村的代表企业——北京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如今,中国人餐桌上的鸡蛋一半源自北京的蛋鸡品种,全国奶牛六成是北京后代,樱桃谷鸭占全国肉鸭市场60%以上,北京鲟鱼种苗年产量占全国产量70%以上,“京科968”成为全国春播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京研”系列大白菜累计推广面积3000多万亩。“全国十粒种,一粒自北京”绝非自夸。

  作为“种业之都”,北京正带头打好种业翻身仗。全市种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已完成,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四大种业研发体系初步构筑,并将种业链延伸,形成了“制种、用种在京外,育种在京内”的种业布局。

  “南繁北育,南繁在三亚,北育在通州。”在通州区于家务乡,有一座占地总面积5万亩的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历经十余年的建设,正崛起为全国的“种业硅谷”。这里汇聚了种业高端人才、龙头企业及种业服务等第三方相关机构60余家,成为首都农作物种业创新主体最集聚、人才最集中、要素最活跃的种业创新基地。

  农业中关村建设必须着眼于大计划、大目标、大成果,谋划和建设重大项目库。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整合优势科研资源,率先实现突破,是北京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举措。从农业机器人到动植物基因编辑技术,从智能温室专用新品种培育到精准分子育种,从细胞培养肉到合成生物等,5年内实施7个重大项目。同时,在京农业科技力量积极参与国家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承担了相当比重的科研任务,北京将主动为这些项目成果落地提供优质的服务。

  “要实现科技攻关,就必须仔细梳理产业技术上的节点问题,一个一个找差距,一个一个去攻克提升,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马荣才对此有着深入的思考,“我们对现代农业产业链、创新链的认识一直过于粗糙、模糊,对农业的认识都是基于传统的‘产前、产中、产后’或者‘上游、中游、下游’3个环节,对技术、产业的细分认识不到位。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在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过程涉及的每一个技术细节充分研究基础上,培育出了一系列‘专精特新’企业。”

  在平谷区峪口镇,京瓦中心科技示范园已初步建成奶业、果业和温室园艺3个园区,他们正是通过细分找准差距,寻找破解农业“卡脖子”技术走向产业化的钥匙。

  在京瓦果业示范园,一行行矮化密植的苹果、梨、桃等果树整齐列队。这里引进荷兰先进的矮化密植技术种植、结合水肥一体化和以色列滴灌设施,正建设国内最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现代示范果园。示范园负责人代明亮介绍,“果园智能感知系统借助作物生长模型的智能分析平台、大数据存储与展示中心对果园全方位监测,实现果园的高效、准确、精细化种植管理。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最终向全国推广输出。”

  将视线转移到位于北京西六环外的海淀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占地10万平方米智能连栋温室里,各种果型的番茄一排排悬空而挂长势旺盛,单位面积的番茄产出率是普通设施大棚的3倍以上。“翠湖工场的设施设备国产化率已达到80%,环控、水肥、栽培、供暖、补光等实现了多系统集成,与荷兰纯进口温室1平方米2500元的建设成本相比,我们1平方米只有1760元,降低了30%。”北京翠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新旭坦言,“当然差距还不小,我们正从各个环节加强技术攻关,目标是实现设施农业的高科技集成和示范。”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能农机装备研发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针对重要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中心自主开发,已形成农田信息采集、精准检测、自动控制、智能农机具、田间作业导航5大类共50多个产品,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多项空白。”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郭瑞介绍,目前中心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已成功实现甘蓝、胡萝卜从种到收全过程无人化作业,为农业老龄化和作业非标化等突出问题提供了智能化、数字化的解决路径。

  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丰富应用场景,加速科技成果落地,既可丰盈首都“粮袋子”“菜篮子”,又为资源环境制约、劳动力短缺等农业发展课题求解

  每年麦收季,位于顺义区赵全营镇的万亩示范方就成了麦浪的海洋。有着北京农机合作社“旗舰”美誉的北京兴农天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全年要投入200多台农机在此开展作业。这其中,不少是装有农用北斗终端的无人驾驶农机。“北斗无人驾驶农机可实现高效率、高精度、高质量的播种作业,每亩可节约种子2.5公斤左右,有效帮助农户节本增效,同时减少错行漏行,提升土地利用率。”合作社理事长陈领介绍。

  建设农业中关村,除了要创新,还要不断推进农业农村改革。这两年,北京在实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专门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上下功夫,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水平,让“小农业”也能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作为京郊农业大区,顺义区发挥农业规模优势,在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生猪和肉牛等出栏量稳居全市首位基础上,持续提升无人驾驶智能播种、无人机植保作业比例,建成智能化数字菜田2.5万亩。该区李桥镇后桥村今年改建43栋新式智能暖棚,种植各类优质蔬菜,闯出了蔬菜专门化生产的新天地。“既解决了传统大棚农机无法进入问题,又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灌溉。人工成本大大降低,而产值却远高于传统种植。”后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晁怀国介绍。

  再把视线转向京南。在“西瓜之乡”大兴区庞各庄,一条完整的种苗产业链正成为“种业之都”的重要一环,释放出强大的引领效应。目前,大兴区有24家集约化育苗场,年育苗量在1.5亿株以上,订单销售辐射京津冀,带动了区域产业整体发展。

  科技小院是打通科技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好模式。目前,北京市已建设科技小院61个,如星星之火点燃了田野的希望。在平谷区峪口镇西营村“智慧果园”,田间地头矗立着虫情测报灯、风吸杀虫杆、小型气象站、土壤墒情检测仪等装置。西营村党支部副书记周春英说,科技小院有一群致力于农业智能装备研究的学生,通过融合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帮助果园生产实现决策数智化、全程机械化、绿色生态化。

  行走京郊大地,记者看到,京郊农业的多样性在持续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着应用场景,让更多的先进技术有场所研发、有场景示范、有场地应用转化。而农业中关村,在服务首都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走在前列的同时,始终放眼全国,力求为各地共同的农业发展课题求解探路。

  农业中关村,是北京的,也是中国的,还将成为世界的。随着农业中关村的持续建设,一大批科技成果必将写在京郊乃至中国大地上,助力北京乃至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奔跑吧,农业中关村!

Copyright © 2010 中国农业网络电视 电话:010-59195293 010-6611765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农业部北办公区16/18/20号楼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南楼
投诉建议及业务电话:010-66067899 010-66167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