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是利用我国南方特别是海南岛南部地区冬春季节气候温暖的优势条件,将夏季在北方种植的农作物育种材料,于冬春季节在南方再种植一季或者两季的农作物育种方式。
4月初,南繁季基本结束。育种家们多数从海南返回北方。
而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海南种子繁育工作站的杨强,还要坚守到月底,做一些收尾工作。
“这几天在忙固定资产搬迁,要搬到国家南繁核心区抱孔洋配套服务区科研信息楼。还要负责基地的秸秆还田、土地深翻、沟渠清理等任务,得做完才能回。我们的岗位职责就是为南繁育种单位做好后勤服务,育种家们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4月8日,电话那头,杨强一边忙碌着,一边给记者介绍。
这是杨强来到海南南繁的第27个年头,基本上都是来得早,走得晚。当天,乐东黎族自治县的最高气温已到35℃。
杨强说的“了不起的人”,首先就是玉米育种家李登海。3月19日,记者在海南参加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期间采访李登海时,他依然在三亚南滨农场的基地里忙着玉米授粉和收获。
“看,那就是‘亿万富翁’的太太,天天跟着我一块儿下地干活,跟其他农民没有区别。”李登海风趣地调侃正在玉米地里干活的太太张永慧。看得出来,这是两位70多岁老人的工作生活常态。
老育种家的痴迷与家国情怀
“日出就干活,一直干到日落。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没有8小时工作制。来这一年能顶平时四年。”今年75岁的李登海,已经在海南的玉米地里度过了46个春节。虽做过多次手术,身体状况欠佳,但他依然坚持每年都来,每天下地。
“人活着就是要奋斗。”李登海说。
回忆自己近半个世纪的南繁故事,讲起汗流浃背、蚊虫叮咬和孤独、病痛,他显得云淡风轻,而讲起南繁取得的成果,则又显得格外兴奋。
1978年,29岁的李登海开始来到海南做玉米加代育种试验。当时在三亚荔枝沟,他住着自己搭建的茅草房,吃着从莱州老家用麻袋背来的干萝卜丝,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选育玉米高产品种。
1979年,李登海选育出掖单2号玉米杂交种,亩产突破700公斤,开启我国紧凑型玉米育种先河。“由平展型到紧凑型,这是个里程碑式的跨越。从此,育种方向找到了。”李登海说。
1988年,在海南陵水基地,李登海选育出亩产突破1000公斤的玉米品种“掖单12号”和“掖单13号”。2004年,“掖单13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0年以来,在三亚南滨农场,李登海团队在全国率先选育出亩产达到1100——1400公斤的夏玉米高产品种“登海661”“登海605”,以及亩产达到1500-1600公斤以上的春玉米高产品种“登海618”“登海1769”。
“做玉米育种,就得甘心一辈子做个庄稼汉,年年月月侍弄它。”李登海对自己的玉米育种事业似乎到了“痴迷”的程度。
据了解,自1972年以来,李登海立志“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带领科研创新团队开展玉米高产攻关和研发创新,50多年不间断进行夏玉米高产攻关研究,七次创造了全国夏玉米高产纪录和两次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将我国杂交玉米的高产能力提高了一倍以上,为我国玉米育种提供了原始创新的种质资源,育成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玉米品种290多个。“在品种的选育数量和推广面积上居全国第一,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5亿亩,增加经济社会效益1500亿元以上。”李登海介绍。
在“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新征程上,李登海未来的目标是进一步攻关单产提升,同时推广更多好品种,在有生之年,争取为社会创造价值超过2000亿元。“就是热爱和家国情怀,我觉得我们应该为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李登海说。
李登海告诉记者,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前不久参加完全国两会后,又专门召集公司中层及以上干部开会研究讨论,怎样将新质生产力这个指导理念,与公司下一步发展相结合,促进公司治理和研发创新进一步提升。
为“小于千分之一”概率的热爱坚持
育种试验不像生产种植,农业机械化在这里很难派上用场,大量的工作需要纯手工进行。特别是在玉米开花散粉的时候,科研人员几乎是守在地里,精确计算着每一行每一株苗的数据。玉米植株茎秆高大,叶缘有锯齿,他们在地里忙活时,一不留神就会被划伤。玉米花期集中、杂交组配多、制种任务重,这往往需要育种团队的成员从露水消散一直干到太阳落山。
“整个玉米授粉过程要既快速又仔细,雌穗吐丝前套袋防止串粉,花丝吐出后进行授粉,授粉过程中花丝不许外露,这样才能保证制种纯度,不然一切辛苦都是白费。”3月16日,正在三亚收获玉米的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丁照华向记者介绍。
同样是“老南繁人”的丁照华,从事玉米育种已经25年,他和其团队先后培育出的“鲁单”系列玉米良种,累计推广面积已达3亿亩。
“如果单纯把它当成一个工作,可能坚持不了这么久。而把它当成一份热爱的事业,就觉得这件事做成了很有意义,就每年都想来,想着怎样把这个活儿干出更多成绩。”丁照华告诉记者,每年1月份玉米授粉时,他和团队成员要来基地工作约20天,3月份收获时又要来工作10多天。
丁照华介绍,配五六千个组合,可能就只能选出三五个较为理想的材料,概率小于千分之一。所以,他觉得这个活的趣味只有一个,那就是出成果。“收获时,一天掰三四千个玉米棒子,掰到一个长得好的,跟发现宝贝似的,心里就掠过一丝高兴,那种感觉很妙。” 言语中,丁照华道出对玉米育种的热爱。
“我们现在用手掰,就是为了将来培育出适合机收的品种,让农户不用手掰。”丁照华说。
今年,菏泽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曹凤格,和自己的玉米育种团队在乐东县种了10亩玉米。收获的时候,她跟同事徐书举从早晨7点就得下地掰玉米,一连掰10天。
“每一个棒子都用手摸好几遍,发现一棵好的单株,心里面就高兴一下,那种感觉比发多少奖金都开心。”曹凤格说。
曹凤格告诉记者,她来南繁已经16年了,通过南繁,她们先后选育出了32个自交系,审定了8个品种,其中“菏玉127”推广了近300万亩,去年山东省审定的“菏玉1907”,在国家区试中表现非常好。
“选育出一个好品种,老百姓都喜欢种,这就是我认为的人生意义。”曹凤格说。
南繁站:为育种单位助力“光”和“热”
海南,作为一个全部位于热带地区的省份,通常给人的印象是蓝天白云、椰林海风,休闲旅游胜地。而在农作物育种家眼中,则只有光、热和种子,是天然的农业温室。
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副站长王文涛向记者介绍,南繁对于提高种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快优良品种选育推广,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山东省南繁科研育种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之后从未间断,规模逐步扩大。
当前,山东南繁作物主要有玉米、棉花、水稻、瓜菜等,每年超过60家单位赴海南进行南繁,主要集中在三亚、乐东和陵水一带。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南繁加代选育,审定推广了700多个优良新品种,在生产上广泛种植,比如登海、天泰系列玉米品种,鲁棉研系列棉花品种,圣丰大豆品种,华盛蔬菜品种等,均成为农业生产的当家品种,在省内外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确保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3-2024年度山东省南繁登记单位75家,上报南繁基地自查表75家,登记和自查率100%。南繁育种面积达3400余亩,制种面积1500余亩,创历史新高。”王文涛告诉记者。
2016年,山东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农作物种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6——2020年)》(鲁政字〔2016〕196号),提出“在海南省新建核心育种繁育基地1000亩,增强海南种子繁育科研能力”。2017年,省财政拨付2000万元专项资金,在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镇抱孔洋集中流转1000亩土地,建设山东省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并于当年投入使用,是该区域落成的首个省级南繁基地。
杨强向记者介绍,基地在山东省海南种子繁育工作站统一领导下实行自主管理,主要分为玉米、水稻、瓜菜杂粮三个区域,目前共有44家单位常驻开展南繁工作。入驻单位成立基地建设管理业主委员会,具体负责基地建设、日常运行和管理维护。2018年,业委会自筹资金300万元,建设完善田间沟渠、机耕路、围网等基础设施。2022年,省财政拨付1370万元,实施科研生产配套设施设备专项项目,用于田间基础设施提升和科研配套服务设施购置,基地条件大为改善。
目前,基地主要以筛选育种材料、进行加代繁殖等科研育种为主,以种子亲本扩繁和制种生产为辅,年可实现加代繁殖育种材料10万份以上。基地的建成不仅大大改善南繁科研育种条件,更成为山东南繁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开启了现代化、集约化南繁新征程。
“下一步,我们还会继续用好相关政策,为省南繁基地争取更多支持,进一步提升山东省南繁基地田间基础设施。同时,将来启用科研信息楼之后,可以更好为山东省南繁单位提供科研、信息化、培训交流等服务。”杨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