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打好特色产业“组合拳” 助力乡村振兴“加速度”

发布日期:2024-05-16 14:49:04   来源 : 农业农村部网    作者 :admin    浏览量 :590
admin 农业农村部网 发布日期:2024-05-16 14:49:04  
590

       于都县:富硒土长出致富果


  在赣州市于都县潭头村,连片的蔬菜大棚整齐排列,一辆辆满载富硒产品的货车驶出村庄。“来尝尝我们的富硒蔬菜!”看到外地游客乘坐大巴车进村观光,村党总支书记刘连云热情地招呼着。


  2019年,潭头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只有5万元,去年却达到350多万元,这是如何实现的?


  背后是于都县持续推动富硒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打造富硒品牌的努力。


  于都县共有富硒土地1000多平方公里,土壤中硒元素含量丰富,具有发展富硒产业的天然优势。然而,由于缺乏经营意识和产业思维,富硒土地的价值此前并未得到充分利用。“过去,我们尝试过养鱼、养鸡、种柿子,但都没什么起色。”刘连云分析,原先主要是没有认清优势,不懂得因地制宜。


  2019年,于都县成立富硒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从种植端、加工端、销售端等全产业链环节入手,开始探索富硒产业的发展路径。


  “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一开始发展得并不顺利。”刘连云介绍,于都县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农硒科富硒农业技术研究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富硒种养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还邀请专家到村里开讲座并进行实地指导。


  “想要提高富硒西瓜的产量,应采用单蔓密植及吊蔓的方式……”潭头村的一个大棚里,高级农艺师郭祥利为农户讲解富硒西瓜种植的关键技术。在专家帮助下,村民渐渐掌握了种植富硒农产品的科学方法,产量上去了,卖相也更好了。


  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要素聚集,形成产业合力,于都县建设了富硒产业园、冷链物流园等,并引进中硒集团等龙头企业,打造富硒产业深加工生产线,提供从耕到售的专业化服务。如今,富硒产业已成为于都县的支柱产业,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45亿元。


  品牌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于都县聚焦“于都硒”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从技术、标准、溯源等方面发力,将全县富硒农产品纳入品牌统一管理。近5年,于都县共开发富硒农产品11类,认证富硒产品218个,富硒产品的品牌效应不断放大。


  作为于都县发展富硒产业的排头兵,潭头村还依托富硒产品的品牌优势,探索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开展休闲采摘、农事体验等文旅活动。“白天在田园采茶,中午吃顿地道农家菜,晚上在民宿休息。”站在富硒食堂二楼,望着远处来来往往的游客,刘连云说,“现在四季都有很多游客,非常热闹。”


  据介绍,为了让大家吃上“旅游饭”,潭头村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号召村民出资入股,收入的50%用于经营,30%归村集体所有,20%给村民分红。2023年,潭头村旅游业收入约600万元,户均分红不低于1000元,并带动200多人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


  不只是潭头村,近年来,于都县探索“特色产业+旅游”等发展新路径,建成祁禄山红军小镇、段屋乡寒信古村、禾丰镇兰花小镇等特色乡村旅游点,打造了162个美丽乡村示范点。


  乐安县:小竹笋“长成”增收致富大产业


  到了抚州乐安才知道,竹笋还能有七十二般变化。


  手剥笋鲜嫩脆爽,口味多样,是开袋即食的小零食;黑笋干鲜甜有嚼劲,佐以腊肉爆炒,就是一盘好菜;炭烤笋尖可涮火锅,可做配菜,滋味无穷……靠山吃山,乐安县是一个被竹“眷顾”的地方,竹林面积达40.2万亩,湿润的红壤及黄壤林地以及山区小气候特征,赋予了乐安竹笋鲜嫩脆爽、清香自然的美味。


  以笋兴业,乐安县走出“接二连三”融合发展之路,形成“买全国,卖全球”的产业格局。2023年竹笋产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地利”具备,更在“人为”。近日,新华网“乡味”采访团队深入乐安县,探寻小竹笋如何“破”出致富路,“闯”出大市场。


  1、走出深山闯世界


  眼下,春笋季刚过,江西广雅食品有限公司基本“囤”够了一年所需的生产原料。


  “笋收过来之后,一部分放进冷库储存,一部分进行深加工,制成竹笋罐头等产品。”公司副总经理陈志翔刚忙完收笋季,一批竹笋罐头已经走下生产线,即将漂洋过海运往西班牙。


  自古以来就有“尝鲜无不道春笋”之说,然而新鲜竹笋赏味期太短,时间成为最大的“敌人”。勤劳的乐安人深谙吃笋之道,晾晒、压制、熏蒸……通过多道手工技艺制成的笋干耐储存,可以吃上一年。不过鲜笋的滋味,仍然撩动着许多在外华人华侨的味蕾。


  20多年前,陈志翔的父亲陈光华从三个土灶、两个铁锅的家庭作坊开始,率先做起竹笋加工生意。“笋二代”陈志翔跟在父亲身边学习,将眼光瞄准了海外市场。清水竹笋罐头可以很大程度保留鲜笋的脆嫩口感,成为出口的“王牌产品”。来自乐安这一口“春天的味道”,从深山走向全球,一慰游子乡愁。曾经的“小作坊”也成长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今年公司已经接到300万美金的海外订单,8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陈志翔介绍,他每年都会参加四大国际食品展以及广交会,竹笋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已有100余种。“要品尝乐安竹笋的美味,不只在当地,不只在春天。”


  为持续扶持竹笋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乐安县高标准建成省内首个以竹笋为主的森林食品产业园,已经集聚本土竹笋加工企业10余家。“乐安竹笋”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全国首批“中欧互认”产品。竹笋原材料收购逐步辐射福建、浙江、湖南、云南等周边省份,形成“买全国、卖全球”的产业格局。


  2、融合发展“聚合力”


  “12.7公斤,今年的笋王诞生了!”


  4月上旬,一场别开生面、趣味十足的笋王争霸赛在乐安鸣锣开幕,来自金竹畲族乡严杭村村民邓文龙的12.7公斤巨型鲜笋脱颖而出,摘得“笋王”桂冠。活动现场,“网红”竹笋宴、民俗展演、挑笋运动会等趣味活动轮番上演,全方位展现乐安丰富多彩的笋文化。


  为了扩大“乐安竹笋”品牌知名度,推动竹笋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当地政府连续三年举办竹笋文化节、笋王争霸赛活动,成为乐安竹笋对外展示的窗口。同时,大力推动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建设,建立健全质量标识和可追溯管理制度,保护乐安竹笋产品的知识产权。


  “县里在用地、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了我们很多扶持,厂区面积从6亩扩大到60亩,今年我们还引进了智慧工厂,生产、仓储、销售情况一目了然!”袁传明指着智慧工厂的实时展示屏说道。作为土生土长的乐安人,袁传明从小就与竹笋结下不解之缘,在政府的政策帮扶下,他创办的江西登仙桥食品有限公司成为乐安县竹笋加工企业的“领头羊”之一。  


  一根竹笋串起一条产业链。有了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笋农不用再担心竹笋保鲜储存问题,采收回来之后直接送到工厂,带动2万多户农户均增收超过1万元。


  “我们较早采取了‘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各方签订生产服务和产品收购协议,推进乐安竹笋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乐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职员游元文介绍。 


  3、科技赋能“后劲足”


  山脉绵延、翠竹摇曳。乐安县是江西省重点林业县,山林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近八成,森林覆盖率达70.23%。自然禀赋优良,竹子又是比较“霸道”的植物,生长繁殖速度较快,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竹笋种植可以“高枕无忧”“靠天吃饭”。


  57岁的曾美荣是经验丰富的“老笋农”。今年春天的笋季,运用了科学水肥管理的试点竹林,出笋率远远高出普通竹林,他不由得感慨:“要想笋子多,还得靠科学管理!”


  2023年,江西乐安竹笋科技小院获批成立。“智囊团”扎根田间地头,帮助农户、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经过科学管护的毛竹林,年均出笋量甚至能翻好几倍,现在乐安有多个竹笋基地都在进行试点。”自从成为竹笋科技小院的指导专家,江西省林科院竹类所副所长余林就把乐安当成了“第二个家”。对此,袁传明深有感触。


  这几年,袁传明一直想扩大雷笋种植规模。这种竹笋个头小、口感好、营养价值高,不管是鲜笋还是加工,都能卖上价。“余林博士给了我们很多技术指导,企业发展更有底气了!”今年春天,登仙桥食品有限公司新开发了540亩雷笋种植基地,母竹已经悉数栽下,水肥一体化设备正在铺设。


  近年来,乐安县还加强与南昌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院校的合作,在“竹笋食品化”以及新产品开发、产业链延伸上下功夫,开发出不少竹笋新产品。


  “预计到2025年,乐安经济竹林面积将达50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12万亩。”乐安县政府副县长李荣国介绍,根据《乐安县2022-2025年竹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乐安将进一步加大竹笋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推动竹笋产业转型升级,力争2025年竹笋产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

Copyright © 2024 中国农业网络电视 电话:010-59195293 010-6611765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农业部北办公区16/18/20号楼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南楼
投诉建议及业务电话:010-66067899 010-66167899
京公网安110108020233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