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国道312沿线驶出祁家大山隧道,就到了红色小镇甘肃省静宁县界石铺的“地盘”。界石铺镇瞄准养牛饲草供应的前端市场、活牛供应的高端市场,坚持“产业带产业,抱团‘联姻’式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走出一条以畜带草、以草兴畜、畜肥还田的循环农业发展路子,
在界石铺镇陇上草牧业有限公司,隆隆的响声伴随着紧凑的流水线操作,生产线十几台型号不同、用途各异的机械同时运转。工作人员正在详细讲解着饲草加工流程、贮存方式及科学喂牛养牛知识,一旁正在全神贯注、极力追学肉牛育肥“秘诀”的是界石铺镇的二夫、崔岔两村的饲草种植带头人、肉牛养殖大户。
“镇上组织我们进行政策培训,参观学习饲草种植及肉牛养殖技术,还在雄康牧业的母牛超市自己选牛,让我们不仅学到了科学养牛的技术,还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崔岔村的养牛能手赵智理说。
二夫村的孙效军,家里养着46头基础母牛,其中13头为平凉红牛,育肥22头,养殖数量合计73头,是名副其实的“养牛能人”,深得大家的信服和羡慕。他分享着自己的成功经验,“想要养好牛,勤是第一步。喂养要确保适量,草料不应一次给足,要注意通过增加喂养次数来促进消化吸收。”
“崔岔、二夫2村红牛养殖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我们选择这两个村全力打造规模效应凸显、户社联结紧密、饲草供应充足、服务体系健全、科技应用广泛、风险防控完备、粪污处理规范的平凉红牛标准化养殖示范村,使界石铺镇真正成为全县西北部肉牛养殖及出口创汇基地。”界石铺镇党委书记张乾龙说。
走进界石铺镇西川村供港肉牛基地,一排排牛棚整齐排列,牛棚里一头头体格健壮的肉牛有卧有立,工人们正在忙着配备料草。
供港肉牛出口创汇及标准化养殖基地是商务部及海关认证为供港活牛标准化养殖基地,该基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采取“企业统一供种、农户分散繁育、基地集中育肥、企业回购统销”的方式,建立利益连带机制,面向周边收购、集中育肥和销售以平凉红牛为主的优质肉牛,示范带动全镇2105户群众养牛7500多头,搭建了从农户到基地、基地到出口的平凉红牛高端销售市场,带动肉牛养殖由小群体、大规模向高产能、高效益发展 。
据介绍,该基地已经出口供港活牛591头,向12个贫困村每年平均分红2.8万元,有效破解了村集体经济“空壳”难题;带动了西川村31户农户(其中7户贫困户)以62.4亩土地入股,每年每亩可获700元的保底收入;吸纳镇内12名贫困户到基地务工,年均可获得3万元劳务收入;带动水鱼等村62户贫困户订单种植饲草玉米900亩,每户饲草种植收入1.3万元;承接贫困户配股资金350万元,每年每户按照800元固定分红;同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平凉红牛每头加价400元收购。
在养好牛的同时,该镇坚持以畜带草、以草兴畜,延伸产业链条,大力推进“粮改饲”,带动建设优质饲草玉米种植基地。
“种好饲草养好牛,赶着红牛奔小康”。界石铺镇总结推行2019年优质饲草种植“一分五统一”模式,积极争取实施“粮改饲”项目,今年在南山崔岔、水鱼流域继续种植优质饲草玉米2万亩,让界石铺成为全县种植面积最大、饲草质量最好、供应链最长的优质饲草生产加工基地。
在界石铺镇二夫村的康源牧业养牛基地,有一条年产量3000吨有机肥生产线正在运转,该基地依托帮扶项目,充分盘活养牛小区和康源牧业养牛联合社养殖粪污资源,与国内知名有机肥生产商“希星肥业”合作,规模化生产加工有机肥料,实行养殖粪污就地化、无害化处理,辐射带动全镇其他村走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以畜带草、以草兴畜、粪污转化、肥料还田、增产增收,推进肉牛养殖业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张乾龙说,他们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集聚各类优势资源,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有效发挥甘肃陇上草牧业、河北希星肥业等龙头企业带贫作用,带动周边10个村办养殖合作社、18个饲草种植合作社及1620户贫困户抱团发展草畜产业,形成以草兴畜、以畜带草、粪污利用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致富新路子。